不忘老味道老牛伏枥志昂扬家庭  灯火西山电视台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22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1-14

不忘老味道

阿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经在矿区待了三十多年,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别样的记忆,比如熟悉的老味道。

鞋底饼子胡辣汤

我刚工作时,在单身楼侧面有一个简易的棚子,一对操着河南口音的夫妇经营着他们老家的风味小吃——贴饼子胡辣汤,因饼子形似鞋底,被工人们形象地称为“鞋底饼”。

这样一个小棚,家伙什也没有多少,一只废铁皮油桶改制的烤炉,一口特制的用来盛汤的不锈钢锅,再加上几张条凳,便可以营业了。那只自制的铁皮桶烤炉外表看似普通,里面却大有玄机:桶里有四层构造,最下面是放炭供热的炉火,中间是宽敞、光滑的炉膛,再上去是内台面,最上面则是用来保温的台面。

面不用发酵,只要和软点,醒好。先把面揪成小的剂子,用手压成条,把猪肉泥均匀地抹上去,卷起压平,再擀成长条饼形。老板一只手麻利地将饼收起,托在掌上,快速伸进高温的炉膛内,将饼稳稳地贴到炉壁上。热烫的炉壁收紧了饼子,并发出“滋滋”的声音,随后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贴烤一段时间后,用铲子和铁勺把烤好一面的饼子铲下放在内炉台面上,继续烤脆另一面。等到饼子两面焦黄酥脆、香味四溢时,就大功告成了。

刚出炉的贴饼,薄皮焦脆,咬一口满嘴留香。这时候再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浑身透着舒坦。胡辣汤用白面洗出的面糊做成,糊而不黏,浑而不浊,搭配豆皮丝、海带丝、花生仁等食材,营养丰富。喝时,人们根据个人喜好添加辣椒、胡辣粉和香菜,一年四季总相宜。

一张两毛五分钱的鞋底饼,一碗五毛钱的胡辣汤,一个破旧的小棚承载着矿区那个时代的味道。如今,小棚变成了市区的小店,夫妻俩也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和儿媳,一张鞋底饼涨到了一块五,胡辣汤也成了三块钱一碗。惦记着老味道的人们,还会找过去,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吃几个焦脆的鞋底饼,满满的都是生活的味道。

酸菜米粉炸油饼

这种湖南口味的小吃来自一对来矿区讨生活的夫妇。我与他们结识于路边流动的小摊位上。没有什么复杂的手艺和丰富的佐料,靠的就是那一口简单的腌制酸辣白菜,配上自制的米粉,就抓住了不少人的胃口。吃的人多了,夫妇俩就搬进了店铺里。

小店只经营早午餐,下午主要是备料蒸粉。将大米用机器打碎成糊状的米浆,舀一勺倒在大的蒸屉上,左右摆动,把米浆摇匀后,再放到蒸锅上,米浆蒸熟后,晾干、切条,米粉就做好了。每日早晨,老板把碗摆在条桌上,依次放盐、味精,骨汤、辣汤等佐料,把备好的米粉下锅稍煮,捞出入碗,再加汤加酸菜,一碗酸菜米粉就可以上桌见客了。用筷子搅开了米粉,红白色的小块酸菜立马包裹住

软嫩的米粉。捞一筷子挂菜的米粉入口,微辣爽口又开胃,再要一张现炸的油饼,味道和食量刚刚好。

今年小店又装修了,还雇了两三个帮手,继续传承着简单又抓人的味道。

大碗河捞面

一大碗实惠的河捞面最受矿工的喜爱,不仅迎合了北方人好面的口味,而且满足了劳动者的能量需要。河捞面是北方特有的一种面食,用特制的压面槽把和好、醒透的面直接挤压进锅里,煮熟即捞,配上简单的肉丁、土豆块、海带丝臊子,百吃不厌。

矿区里,红火过三家做河捞面的店。最早的是老王大碗面,老板用扁担挑着煮好的河捞面卖到矿上。慢火熬制的小块肉汤浇在河捞面上,撒些葱花和香菜,香喷喷的味道就出来了。口味重的食客会再来点辣椒,配点生蒜,连汤带面吃下,满身的暖和劲。如果再配上一碗清面汤,原汤化原食,吃起来更加舒服。如今老王大碗面的手艺传到了第二代,仍然有不少矿区里的回头客。

老佘大碗面是一位姓佘的南方老婆婆开的。小店离矿区近,又邻近火车站,面的味道可口,还配有小笼包,经常有排队等候的人。几天不过来吃上一大碗,心里就会惦记。后来,因为经营管理的问题,小店关门,从此销声匿迹。

发展最好的要属常红大碗面了,这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开的。每天晚上八点,他们就在单身楼的一角处支起面摊子,招牌是大烩菜浇面。大烩菜是当地常做一个菜,没有固定的食材要求,能合味的几种菜混到一块炖好就行,食材以肉块、土豆、粉条、白菜居多。这种烩菜实惠,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每晚上下班的工人们来到小摊上,吃上一大碗河捞面,身上和心里都十分熨帖,红火的场景常常延续过了午夜。辛苦勤劳的夫妻俩把小店开成了大酒店,也算打拼得不错。

如今,矿区内外的大小餐馆林立,天南海北的味道也多了。矿区里的老味道渐渐成了许多人的记忆和回味。  (作者单位:西曲矿)

   西曲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