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华章满怀深情歌颂党读书自重与定力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6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28

自重与定力

马小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马小君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倘若爱好,倒也乐在其中,特别是当你的文章见诸于报纸、杂志、网络,就更有成就感了。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刺激你,产生再创作的原动力。

但是,有的人一段时间没有作品,又看见别人不断推出新作,便生出一种恐慌感,于是草草拟题,急急落笔,速速敲键,匆匆寄出,然后每日查看报刊,望眼欲穿。此等心情,尚可理解,毕竟这是自己的原创,盼望得到认可是人之常情。不可原谅的是个别人什么也写不出来,在那儿搞旁门左道:夜深人静时,到互联网上搜索别人的文章,然后一段一段复制粘贴,经过一番苦心拼凑后,一篇作品炮制出炉,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发往各大媒体邮箱。

我在单位从事专兼职企业报纸刊物编辑多年,还常担任征文活动的评委,可谓阅稿、选稿、编稿、审稿无数。作为来稿的第一读者,遇好稿件,先睹为快,心生乐意;遇差稿件,不忍卒读,多有遗憾。但遇到的几次抄袭剽窃现象,都令人十分气愤。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是企业报负责第二版的编辑。午休时浏览省市报纸,忽然一则照片新闻吸引住了我。市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某军工企业利用防空洞种蘑菇,一排排水缸似的大盆里长出了白花花的蘑菇。这照片怎么这么眼熟!上午我刚编了版面,采用了某矿通讯员报送的图片新闻。该单位在防空洞里种植蘑菇成功,图片和这张竟一模一样,也是两个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比划着凝视蘑菇。而作者和单位完全不一样。我赶紧跑到印刷厂撤下此稿,换上其他稿件。原来某通讯员给市报编辑部送稿时,见人家那里有一堆照片,因为记者通讯员投稿都是送好几张照片让编辑选,他就顺手拿走了人家的一张。尽管他们单位也确实有用防空洞种蘑菇的事,但也不能这样移花接木。

还有一次编稿时,我收到了来自基层队组作者的一篇散文。文章意境深远,文笔流畅,构思超凡脱俗,是典型的范文啊。我在矿区工作了四十年,如此优秀的作者实属少见。我有点怀疑,上网一搜索,是刊登在国内顶尖级刊物上一位著名散文大家的作品!唉,我们的小人物竟然“拿来主义”,复制、粘贴、签名后,送到了这里!顺藤摸瓜接着查,这位老兄还拿来过其他作者的小说,把人家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改一下,全文照搬发过来,简直让你防不胜防!

2013年,单位搞统战征文大赛。某基层来稿的后半部分突然冒出了一句,“我们这里地处祖国的边陲,又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区,搞好民族团结十分重要”云云。山西是中部地区,我们矿区又在山西的正中部,怎么成了边陲?一看就是复制、粘贴过来的。又一次,见到一篇写季节时令的散文,很是优美。上网一搜索,是由其它三篇作品拼凑而来的。除了穿鞋戴帽,通篇没有一句作者的见解与感受,而且其中一些深奥词句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所云,但他就敢往上堆。

2018年,在一次以“创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中,组委会收到一篇《创城有你有我》,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最后一段,文章说:“停在十字街口,对面的大屏幕上很多明星人物笑容可掬助力我们的‘创城’,大声喊出‘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丽宣化’!”到底是太原,还是宣化?

媒体刊发作品讲究原创,讲究文责自负,不管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作者,都要保持定力,耐得住寂寞,没有灵感就不要动笔,更不能搞剽窃抄袭的“短平快”,以所谓“写作快手”“高产作家”自诩,赚得几个不明就里的粉丝胡乱点赞。

过去有句戏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谁抄得最巧妙,看谁抄得别人不知道。”可时过境迁,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电脑、手机已经普及,你拼凑的“作品”,只要人家存疑,上网一查就能找到出处,立马现出原形。在名缰利锁面前,要自重持重,谨记中国那句古语“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还有陈毅老总那句“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作者退休)

   退休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