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过后,地里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成了80%,在夏至到来前,我看完了1956年4月北京第一版,1980年3月河北第一次印刷的,由刘辽逸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尔基17万字长篇小说《童年》。这本书是早年年轻时我下班途中在医院路边的旧书摊上淘来的。书248页定价0.63元,我购买时花了1.2元。因为知道是名著,才顺便买来了,准备日后细读。书买回来后,放进书架上,后来搬了几次家,它又跟着搬到了新家,在我离开岗位退休后,这才有时间细读。
《童年》是高尔基三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首部。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情况和成长感受。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前的社会状态和生存环境与艰难。记述了作者艰苦的生活、成长经历和责任与担当。小说的主人公阿列克塞幼年在父亲过早地:“他不到年纪,不到时候就死了……”后,随母亲和外祖母一起从阿斯特拉罕乘船,经过长时间的颠簸来到尼日尼开始,在船上,他目睹了母亲刚生下的小弟弟玛克辛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缠着红带子,躺在角落里一张桌子上”,最后途中埋在城市萨拉托夫,以及到达尼日尼后在外祖父家的寄居生活。
外祖父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身材瘦小,个子不高,第四年就当上了纤夫头,靠着聪明强干,后来上岸开了染坊,当了老板,并当过一段时间的行会会长,生活殷实,家中雇有伙计、帮工、保姆等。后来家道中落,卖掉了房子,搬了几次家,一次不如一次,最后搬到郊外租房靠典当外祖母的旧物维持生计。
主人公此时已经上学,面对家中的困境,已经学会靠双手在下学后或休息日拣拾报纸、木头、板皮烂衣物等卖钱,利用自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帮衬家用,以减轻生活的负担。
主人公的童年是苦难的,是作者那个年代俄国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读来,仍让人领悟到生活的不易和艰难!特别是书中写到阿列克塞的两个舅舅酗酒、贪婪、自私和啃老的秉性,不正是我们现实社会中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名著的意义所在,现在读来,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再说到小说的语言,该书翻译功底深厚,通顺流畅,语言水平非常高,读来轻松自然,是一种享受。
(作者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