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李母开往桃杏的火车初秋暄语西山电视台太阳石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9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30

郑氏李母

李虎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封建时代,男尊女卑,而郑氏李母嫁到李家,悲极生碑,光耀后世。

郑氏李母,代县滩上村郑子亮之女也。同治六年(1867年),其年方二十有四,妙龄如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夫君应怀,突然别她而去,一去不返。

夫君走后,给她留下的是72岁的公爹和73岁的婆母;给她留下的是7岁的长女月娥、5岁的长子丕功、3岁的次女苏娥、1岁的次子丕式。一个家庭,七口之人,上有翁姑泣泣,下有儿女呱呱,她又上靠无兄,下靠无弟,黑云夜雨,塌下了天来!

在这天塌地陷的危急存亡之秋,郑氏李母的抉择不是撇下高堂、拖儿带女、另走他乡,也不是抛老弃幼、净身出户、过好自我,而是不思改嫁、矢志守节、妻承夫业,毅然决然地掌起“大印”,开始了她的“补天”生涯。

几十年里,她含辛茹苦,独里内外,励精图治,将公婆养老送终,将孩子们抚育成长,使一个行将破碎的家庭,重新振作起来,获得了新生。

四方乡里无不为之感动,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师友、亲戚、邻里、族长等,将其事迹共同上报于当地县府。县府刘宗师大人审阅后,甚为震惊,便欣然命笔,即兴写下了“坚比松心”四个大字,并制成一匾,颁发下来,以端风化。

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李母为尽夫君未尽之业,她鞠躬尽瘁,白发苍苍,积劳成疾,赫然走完了她66岁的人生里程,与世长辞了。她走之时,长女年已50岁,长子48岁,长媳40岁,次女46岁,次子44岁,次媳41岁,长孙18岁,二孙18岁,三孙13岁,四孙4岁,五孙2岁,枝繁叶茂、气象不凡。

她在李家“在位”40余载,使李家由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庭一跃成为一个儿孙满堂、人丁兴旺、翰墨书香、富甲一方的名门显族,实现了“郑氏之治”,使李家得到了中兴。

在她辞世2周年之际,即民国二年(1912年),师友、亲朋、家庭等,奉皇帝之旨,在村口的马鞍桥上,树碑立传,建起了一座碑楼,以旌表节孝,启迪后人,屹立至今,影响深远。

如今,她的后人们,不仅在本地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事业有成,引人注目,而且还南征北战,建功立业,遍及大江南北,跃居县级、省级等。

她在李家,并没给其后人留下什么照片、画像,更没有留下她的名字,而是留下了一座高耸的碑楼。透过碑楼,人们可以看到这位和蔼可亲、节烈可敬、坚毅刚强、勇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时至今日,一直有人来此碑前叩首祭拜。

(作者单位:杜儿坪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