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唐山追忆读书给妈妈听读书抗疫颂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28

驰援唐山追忆

马小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4年了,尽管时光渐行渐远,但那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却让人难以忘怀。作为当年的亲身经历者,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我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1976年7月28日凌晨,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并波及京津冀和整个北方地区,一场由党中央直接指挥的抗震救灾战役,旋即在灾区、在华北、在全国展开。一声令下,西山矿务局矿山救护队、医疗队不远千里,驰援灾区,同解放军和各路救灾队伍一起,冲上了抗震救灾决战决胜的最前线。

为反映前方抗震救灾事迹,西山局决定由企业报派出记者,到救灾一线执行采访报道任务。大家纷纷请战,最后决定由我们一行三人组成采访组,前往唐山。

8月初,我们搭乘矿务局给救灾队伍运送给养的大卡车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穿过莽莽太行的崇山峻岭,越过满是青纱帐的华北平原,我们进入灾区。路越来越难走,地震造成的破坏景象越来越严重:高高耸立的大烟囱只剩半截,桥梁断裂垮塌,公路裂缝,铁轨扭曲,心情也逐渐沉重起来。

车到丰润县时正值中午,一股夹杂着来苏水味和不明异味的热浪扑面而来,让人不敢呼吸。进入唐山市区,只见路两旁楼房、厂房、平房全部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砖石瓦块。在临时清理出的空地上,用油毡、塑料布和木板搭建的防震棚,默默地立在那里。远近高高低低的废墟堆上,一群又一群的救灾人员还在忙碌地挖着、刨着,搜寻着遇难者的遗体。

我局矿山救护队的驻地在开滦煤矿唐山矿的篮球场上。他们是7月28日中午接到原国家煤炭部命令后,立即抽调3个救护小队共35名队员从太原搭乘飞机,于下午18点左右到达尚能使用的唐山机场,然后又乘军用卡车来到位于市区的唐山矿。

本来,救护队按其专业职能是来下矿井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谁知大地震对井下巷道、采掘工作面造成的破坏并不十分严重,除个别伤亡外,万名井下夜班职工全部安全升井;倒是地面建筑设施被地震破坏殆尽,他们的家人亲属在睡梦中遭受灭顶之灾,损失惨重!

时间就是生命!在余震不断发生的威胁中,救护队员到唐山矿家属宿舍区展开搜救。没有工具,大家就用木棍撬、用手搬,残墙断壁在余震中摇摇欲坠,水泥块的棱角、钢筋头扎破了手脚,谁也不停手。被埋压的老李一家四口找到了,救护队员一鼓作气掏开通道。洞口横七竖八的都是钢筋头,被困家属又都光着身子,为了防止划伤群众,救护队员便爬在钢筋上,让被救居民从自己身上爬过去。

连续几天几夜,队员们紧张搜救,一个个幸存者被抢救出来。接着,他们又投入到搜寻和搬运遇难者遗体和下井排水、疏通巷道的工作中。

整个唐山灾区就是一个大战场。军用卡车沿着颠簸不平的街道慢慢地行驶,卡车马槽上分别站着两排女兵,她们戴着大口罩、背着喷雾器向两旁喷洒着消毒水雾;一架低空飞行的“安—2”型双翼飞机,在人们头顶上盘旋,好像是观察巡视着救灾现场。下午,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军医来到救护队驻地,点名要求我们必须赶快修建临时厕所,这么多救灾人员再不能随地解决大小便。

在去局医疗队驻地滦南县的路上,只见路两旁大片的庄稼地里,冒出一团团细沙,这一洼、那一堆,星罗棋布。滦南县农村的院落,除倒塌损坏的外,许多房屋是整体下陷,有一米多深。进门就跳坑,窗户也成了屋门。

医疗队是由局总医院和各矿分院抽调组成的,以外科医护人员为主。医疗队一到灾区,就立刻投入到抢救伤员的战斗中。手术一台接着一台,24小时连轴转,根本顾不上休息。

采访中,我们撰写了救护队救灾的长篇通讯和几篇报道,代表救护队全体队员写了一封致后方职工家属的公开信。返程时,我们乘解放军飞机先回到北京,再转回太原。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乘坐飞机,竟然是军用飞机。

40多年过去了,唐山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出现在世人面前。那场抗震救灾中彰显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民族精神,则在华夏大地不断传承,尤其是在后来的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的抗击疫情斗争中更加发扬光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灾难,我们的矿山救护队员、医疗队员像唐山人民一样不屈不挠,像解放军战士一样英勇顽强,他们的功勋与精神,像燕山山脉的青峰一样高耸,像奔涌的滦河水一样长流,历史将不会忘记他们的。  

   机关退休干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