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校与你共荣读书你和走上巅峰只差一个习惯的距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8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9-08

忆母校

——写在同大七十周年校庆

陈丽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打开手机微信看到老师给我的一条信息,乍一看今年已经是母校大同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不禁惭愧,毕业后过得匆匆忙忙,上班,照顾家人,忙着成家……我已经很久没想起过在母校度过的美好青春时光了。掐指数算,一转眼,距离我第一次迈入学校的大门,已经将近十年。那时候青涩的学生如今早已踏入工作岗位六年有余。在这六年里有人迎着晨曦把自己放在路上,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着;也有的人在柔柔的春光里,顺其自然……每一种生活状态,都是自己的选择。其实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所以每个人的选择也就很容易理解。回忆在学校的日日夜夜,许多人,许多事,依然鲜明地存在于记忆中,不曾忘却。

记得那年我怀揣梦想与希望被同大录取,进入了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再加上空气里那种校园独有的味道,令人心情愉悦!走进校园发现整个校区绿化工作做得十分好,到处都是绿色。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礼堂东面那条马路两旁的白杨树,和其他地方的树木相比,它们中规中矩,枝条没有肆意舒展,但却将那条路封的严实像两排哨兵,极为整齐。但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北楼那边的桑树和杏树,一到果子成熟,这里便成了我经常到访的圣地,而在校园这样特殊的环境里又赋予了它温和可亲的气息。

校园生活自然是多姿多彩的。白天参加各种社团,拉赞助,演讲……为了锻炼自己,放学后我在食堂打工,清晨则徜徉在公园般的校园晨读,周末在阶梯教室练习书法,这些都在学习之余给了我很多的快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好友们拍摄了记录青春的电影《青春无悔》,这是大同大学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想当初这部电影在整个矿务局也算风靡一时,回想起来那一幕幕还恍如昨日……

平时除了教室,图书馆看书,我参加各大社团活动,在放学打工之前,还要登上勤助岗位,每次上岗都那么匆匆,但每次都那么认真,以至于后来那栋楼的门房大爷见到我就会直接给我开门,和我是无话不说。由于家庭条件不太好,在学校的日子我并没有像别的同学那么悠闲自在,忙碌是我的主旋律。记得大学第一年都没手机,第二年我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个国产直板手机,从此晚上躺在床上也可以自由自在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读书多了,上帝仿佛给我打开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实属不假,读书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古今,跨越国界。现在想来,到目前为止,我读书最多的时候就是那时候,但现在的我,面对生活压力,早已静不下心,那如饥似渴读书的劲头早就没有了,想想很惭愧。那时候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书中好多东西,我并不是很理解。可是随着年龄增加和阅历增长,有时某个瞬间,书中的某个观点就会闯入脑海,那种莫名的亲切和熟悉,瞬间秒懂。似乎有些东西,都在我的记忆深处,等我有一天重新发现,那时也会让人出乎预料。如果我现在还算有读书的爱好、逻辑思考的能力那与在学校捧手机看书是有莫大关系。

我在同大受益最大的是来自传道授业的老师们!我想,一个高校最大的财富就是德才兼备的老师,而同大这一资源显然是非常富有的,我们也是非常幸运。老师们的教课,准备充分,生动活泼,由浅入深,各有特色。语文老师让我们互帮互助,相互竞争;数学老师让我们严谨踏实,细心用心;英语老师让我们听歌哼曲,举一反三……

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几年里,老师给予了我们关爱、包容、平等和尊重,使我们有了各自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记得军训的时候自己去食堂应聘,其实我的性格很是内向,但为了改变自己,为了减轻父母压力,还是挑战极限去食堂打工,有一次我收盘子,正好路过一位老师桌旁,看到我他就把我叫住跟我说话,告诉我如果愿意,可以给我安排学生的勤助岗位,听到这句话,我先是一愣,后来充满感激地一直说“愿意”,要知道这份不起眼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资,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件事我一直记到今天,每每想起都很感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老师其实一直

默默地关注我的情况,在校那几年,每年班主任都会给我助学金。同大的老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家庭及日常生活。我一向节俭,大冬天穿个夹袄,要知道大同的冬天是很冷的,班主任老师见状给我衣服穿。现在想起来还让人热泪满满,最让我感动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老师从不以老师的所谓权威来压制学生,面对问题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的这种平易近人,使我养成了不惧权威、自信自立、独立思考、用数据说话、大胆假设的习惯。这对于我毕业后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可谓受益无穷。有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察觉这些习惯是如何培养的,追根溯源,应该多多感谢老师。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诚以为然。

当初一起读书的同学们,如今早就工作了,有的从事本专业,有的另寻出路,有的已经为人父母。我想,虽然我们的孩子有可能不会在大同大学就读,但是我们在同大学到的知识,养成的习惯,培养的精神,依然会传给自己的孩子,十年过去了,当初和蔼可亲的老师渐行渐远,我们的青春岁月也渐渐老去,唯独不变的,是那种被一代代传承令人感动的力量。在这个别样的春天,百里之外的我衷心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作者单位:镇城底矿)

   镇城底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