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科老师的新作《行走的光阴》诗歌作品集出版了,我有幸第一时间阅读后,想从潘老师的作品中寻找他写作成功的路径和秘诀。
潘老师是河南唐河人,是西山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从参加工作起,一直生活在矿区。矿山特有的生活、工作环境和这方沃土,矿工们为国家获取能源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事迹,是他创作素材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他为自己热爱的矿山生活而自豪。他在诗作《采煤者》里写道:“面对太阳/你悟到了什么/你这位歌者//面对黑色/你以矿工的名义/是一只火鸟/在地层深处/以火一样的笑容/和自豪/在汗水凝成的阳光下/把采煤者的形象/用乌金/铸造”。没有到过矿山的人,不理解煤矿工人的艰辛;更不会倾情讴歌煤炭燃烧自己为人类奉献光热的精神。潘洪科老师是矿工子弟,他本人也曾是一名矿工。他深深爱着矿山,爱着和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矿工兄弟们。在《品味矿山》里,他写道:“风掠过我们身边/巷道的风/使我想起/对一块煤的怀念/那年,十六岁的我,在矿山/在矿山父辈的引领下/我成长为掷地有声的男人/以煤的质朴,锻造,思想的路标与体验//对煤的感悟中/下意识的激情/被一块块优质的煤所感染/在一朵好看的花中/走过夏天……”我没见过他写这首诗时的表情,但可以想象到的是,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诗人一定是饱蘸汗水、一挥而就,直抒胸臆后的笑脸。优美的诗文令人拍案叫绝!
潘老师热爱生养过他的土地和父老乡亲,身上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敦厚朴实无华。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蕴显现在他平日的低调又不失风雅谈吐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人之常情。在他的诗集里当然少不了赞美、歌颂家乡的诗句。在《透彻,老屋与思想》这首诗作里他写道:“凝视地上/一束光照亮/老屋窗外,静坐人的思想//静坐人的思绪/如逝去岁月的模样/记忆,爬过时间的门槛/把静坐人呆滞的目光与老屋/在思想深处,透彻照亮……”他思念家乡的心情,感人至深,跃然纸上。在另一首《此刻,我走在九月的路上》的诗作里写道:“此刻/我走在去龙山的路上/泪水/在夹缝中生长/灵车/载着母亲的遗体/在起动的一瞬/装满了伤感与绝望……”母亲去世他伤心欲绝,心里的泪水是不会有人看见的,对生命之根的消失,痛苦难以挽回,只能用心去书写发生的过程和感受,感恩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语言平实,不矫揉造作。诗文情境交融,感人至深,读罢掩卷长思,不禁潸然泪下。诗意如重锤敲击着读者,心灵感受其内在的张力,字里行间溢满了生活的痕迹。
潘老师热爱祖国,他无时无刻不关注共和国的发展与成就,他由衷地赞美新时代新生活。在《写给祖国》的诗里,他说:“七十年是一首诗/我们是诗意境里的一个个单词/那走过的往事/是分段的注脚/把我们种在诗里的现实与寓意/被世人谈及/心境的平和展露出/向上的力/光影在七十年交汇的土地上/融合阵痛斑驳的五味/孕育,繁华似锦的时代史诗/在祖国的大地。”他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有时候读他的诗,感觉他用词太过吝啬,整首诗极少见形容词,其实正是骨感透明的字句,在空间的留白,反倒增添了读者对诗的感性认知,仔细品读,倍感诗歌优美浑厚的味道。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之一,是胸怀天下的民族精神与乡土观念融合一体的诠释。潘老师热爱祖国,新冠病毒突袭武汉的时候,他用诗人的激情意气风发地讴歌着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军人。《大爱,立在迎春的风中》:“向死而生,是在江城/一个喝着长江水长大的武汉/一场疫情中,教会了我们做人的底线与本能……”在《这个春天,那场雪》中,他写道:“这个春天那场雪,在武汉下过/江城的雪白,和满城的白色/书写——大武汉大写的歌/雪白的防护服,和雪一样/素洁的医务工作者/素洁的军人……”在这首诗里他只想表达对英雄至高无尚的崇敬之情,在诗里反复用了“素洁”和“雪白”两个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分量。
潘老师是知名诗人。他的大量作品和《行走的光阴》一样,贯穿其中的就是热爱生活!他专注生活的瞬间点滴,采撷闪光点,热情洋溢地倡导正能量,针砭时弊。他的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南宋著名思想家大文豪朱熹《观书有感》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潘老师《行走的光阴》诗集出版,是西山文坛的一件幸事,好评如潮。如果说上了年纪的我也喜欢追星的话,那么潘老师无疑是我心中最耀眼的那颗星,是我崇拜的偶像!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用真挚的情感回报养育自己的这方沃土。《行走的光阴》摆在案头已有两月,阅读好几遍,总想写个读书心得,却又理不出个头绪……在他浩瀚的诗文里游走,逐渐有所感悟,终于定下心来把久憋在喉之语书写出来。本人学识浅薄,较难准确表达对老师诗集里的诗文评价,如有不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