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收到潘洪科的新书《履痕轻歌》,初以为又是一本诗集,翻阅后方知是一部散文随笔集。全书382个页码,32万多字,很是厚重,这大概是潘洪科出版的第七八本著作了吧。
潘洪科,河南唐河人,一口标准的河南普通话,短短地留一个寸头,平和、随意、朴实,走在街上,你看不出他是一个搞文学的人,绝对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这位如今已过“知天命”年龄的汉子,早年继承父业从河南来到西山矿务局,在官地矿当了一名掘进工人。后来因写作爱好调到地面,凭着勤奋又从矿上进了局机关,在局工会当了一名干事,再后来担任了局文化宫的副主任。如今,由于年龄关系,他从企业文联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不用再上班打卡了,但还兼职着协会的事儿,每天还在忙。回首往事,他四十年如一日干在矿山,属于那种“扎根煤海干革命,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我们这一辈”!
认识潘洪科,是从欣赏他的诗歌开始的。1987年10月5日的《太原晚报》第三版,刊登了一首题目叫《十月风》的小诗,作者潘洪科。清晨/细雨蒙蒙/润湿了小路/蘑菇云七彩的风景/一个背书包的小姑娘/从溪边走过/留下一片诗情。短短七行,好美的意境,好美的画面——蘑菇云,那是指细雨中的花伞,构成了一幅风景。可以说,诗如画,画如诗。这张报纸夹在我的资料袋里,后来整理文档时发现,可见当时是有意识地留存的,已过去了三十多年。潘洪科今年57岁,1987年时,他还是个23岁的小青年呢。由于共同的业余爱好,我和他很早就成了文友,后来又一起编辑企业文艺刊物。创作上,他有激情,有灵感,且越来越成熟;编刊物,修改稿件,搞校对,那更是非常认真,以至于每编完一期刊物后,总觉得让他再过一遍才放心。
《履痕轻歌》文集,分上、下篇两篇章。上篇《从容走过》,收入散文115篇,或纪事,或回忆,或抒情,或感慨;笔触或洋洋洒洒,或涓涓细流。下篇《漫语细说》,多是文坛花絮、文友交流,有写作感悟,有文笔评说,看得出作者不只是那种钻在自己小屋里码字的“宅男”,还是活跃在文友圈里的一位热心肠男儿。
作为企业的作者,潘洪科的创作基本和局矿的生产和改革同步。他的散文《春在雪后》,写了企业在改革进程中,队组干部制度发生变动,一些人不解有情绪,经过矿上做工作,职工思想通了,又轻装上阵了。他用散文的轻松笔调,记录了矿山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折射出矿山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因为潘洪科是从诗歌创作起步的,他的散文也很讲究修辞技巧,读来都非常优美。不管是《草原行》《西山岁月》,还是《又见中秋》《江岸》《夏天的怀恋》,都有诗的影子,诗的韵味。《履痕轻歌》文集中,也有作者许多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这些心得,是他勤于思考与记录的结果。
热爱家乡,守望乡愁,是绝大多数文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潘洪科也是如此。在《履痕轻歌》文集中,无论是写家乡、写故土还是写父母,写老宅,都浸润着家乡的水、家乡的情。这从《故乡记忆》《怀念家乡》《送母回乡》等篇章中,都能感受到这种浓重的家国情怀。
平时又上班,又写作,又编刊物,朋友的交往也多,潘洪科在矿区乃至省市和全国煤炭系统小有名气,于是就有人请他看稿子。有的出书,让写序;出了的书,让写书评。潘洪科忙得是不亦乐乎,头发白的似乎也渐渐多了起来。尽管他也喊忙喊累,但还是抽时间给人做这做那,手脚不停。在《履痕轻歌》文集中,单是你来我往的书评、文评,占了好大篇幅,这就是极好的佐证。如《诗的审美角度与忧患意识》《诗是心灵的历程》《咖啡的滋味》《诗是心歌》,都是对文友作品的悉心点评,渗透着他对友人的关爱。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潘洪科的文章朴实,自然;潘洪科的为人真诚,友善。看了他的《履痕轻歌》,想想多年来和他的交往,的确是这样,我们期待他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