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从上游流到古交西曲东曲地界,河床豁然开阔了。河滩上,一辆绿色军用卡车静静地停在那里。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汽车兵,手提着水桶,在认真地擦洗着自己的爱车。蓝天白云,连绵起伏的吕梁山峦,缓缓流淌的汾河水,威武高大的军车,英姿飒爽的战士,此情此景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定格在群山环抱之中。这画面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呈现在眼前,让我回味,让我陶醉。
地处吕梁山东翼的古交地区,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得天独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吹响了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进军号,一场开发能源、建设新型炼焦煤基地的大会战在古交拉开了序幕。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三个成建制团、建安七处、川煤九处、核工业部二十五公司、西山古交工程处、湖南矿建工程处、铁道兵某团等多支矿建、基建、铁建劲旅从祖国四面八方开拔,来此集结,安营扎寨。随着一声声开山炮响,西曲、镇城底、马兰、东曲、屯兰五对矿井和地面选煤厂及生活区建设先后上马。昔日宁静的大山深处战鼓咚咚,军旗猎猎,军歌嘹亮。井下,掘进机、运输机、电机车穿梭奔忙;地面,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机声轰鸣。穿着军装、工装,戴着安全帽、操着南腔北调不同口音的基建工程兵战士和各类建筑工人你来我往,熙熙攘攘;一顶顶深绿色的帐篷,一排排蓝色的工棚,伫立在旷野间溪流旁,为这里的山川沟壑平添一簇簇靓丽的色彩。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古交矿区属于西山矿务局的扩区。作为企业报纸《西山矿报》的采编人员,我们一次又一次到古交工地现场采访,一次又一次为那火热的会战场面所感动。从本部所在地北寒出发到古交矿区,要翻山越岭跨过海拔1775米的太原西山主峰石千峰,沿国道太佳线一路向西,全程47公里盘山公路坡陡弯急,山风呼啸。那时我们去古交采访记考勤算出差,还要自备牙具毛巾的。记得大家都爱到基建工程兵那三个团去,能一睹军容齐整、热情豪爽的军人风采,能感受一下部队严谨的军旅生活。连队施工,无论是井下矿建,还是地面土建,都是采用军事化生产作业,紧张而有序。井下工作面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掘进机,井巷支护推行的是锚杆喷浆新工艺,对一些不能实施机械化作业的地段,也采用“大庆”式的人拉肩扛人海战术。基建工程兵的钢铁意志,勇往直前的拼搏作风,彰显了一代军人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英雄事迹层出不穷,采访报道的题材也源源不断。
一次,为了反映基建工程兵某连在矿井施工中攻难关夺进尺的事迹,我和一名摄影记者专门下井到西曲矿工作面现场采访。指战员们在地层深处,冒着淋头水,争分夺秒开拓施工,又一次刷新进尺记录。升井洗澡后,连队留我们到军营吃饭,我们欣然前往。时值盛夏,在离汾河不远的坡地上,是一顶顶军用帐篷组成的营房。我们到时,连长命令战士们在帐篷门口整齐列队夹道欢迎,那场面着实让人激动,有种上级首长下连队的感觉。考虑到我吃饭有民族习惯,连长专门开了一瓶鱼罐头,又让炊事班做了个西红柿炒鸡蛋招待我。帐篷里整洁凉爽,饭菜清新可口,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到部队次数多了,也结识了不少军人,有的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83年5月,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古交矿区奋战了五年的基建工程兵三个团数千名官兵,就地“兵转工”,成为国企西山矿务局的三个工程处。指战员们整装列队,举起右手,庄严地向“八一”军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汾水奔流不息,矿山日新月异。如今4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基建工程兵早已成为西山煤电职工队伍中的一员,为矿山建设和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虽然这些老兵现在都已退休,但他们一如既往,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们是矿山史册上的一代功臣,他们是矿山最可爱的人。
(作者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