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以来,岢岚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岢瓦铁路沿线边坡多处坍塌,通信电缆传输中断,宁武—岢岚、岢岚—魏家滩铁路全线停运,严重影响斜沟煤矿煤炭外运。8月11日晚19时,金城第十一工程公司接到抢险任务,连夜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抢修小组。
该公司经理董林军连夜规划,凌晨四点带着安全经理王瑞民等一行五人,从太原直奔岢岚。可就在下高速时,高速口却由于暴雨暂时封闭,只能绕行。就这样,早上8:30左右,才到达坍塌地点附近。
想方设法齐心度难关
山洪导致河水暴涨,驾车根本无法到达抢险地点,只能沿铁路步行。董林军腰椎间盘突出多年,爬坡、多走吃力。为了勘察现场,他忍着病痛,在酷热中,同王瑞民以及岢瓦铁路指挥部、设计院人员一同,从阳坪车站沿铁路走了7里多路到达4处塌方地点,查看灾情、确定抢修方案后,返程又走了7里路。
按照指挥部的布置,抢修所用材料本应用火车运输,但勘察后发现,火车单次运输量大,灾情现场没有地方堆放。即使把材料运到抢修地点,还得二次倒运,人工从山坡向下搬运重物极易造成滑坡危险。
董林军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当即决定改变方案——试着改用装载机度岚漪河运输,以确保8月19日完成抢修。
确定了方案,便开始紧张的人员物资调动工作。党支部书记尚建增和技术经理徐腾飞在太原根据确定的方案编写书面材料并逐级特批;安全经理王瑞民是分管斜沟片区的项目经理,对当地人员分配、机械调运、周围地形等情况比较熟悉,负责从兴县、岚县、太原三地抽调100余名工人、4台挖掘机和9台装载机,全员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之中。
关键时刻彰显大无畏
8月13日,正值董林军带队在前线“打仗”之时,支部书记尚建增一行四人从太原出发准备增援前线。
技术经理徐腾飞回忆说:“那天真是巧,感觉自己分身乏术。”原来,徐腾飞母亲去世的早,妻子银行工作繁忙,年幼的孩子一直由姑姑帮忙照看,而姑姑查出了胆结石急需住院手术,当天常住外地的岳父又刚好回来。徐腾飞只好让同事帮忙招呼岳父回去,又把孩子托付给了岳父,一件衣服都没顾上带,便毅然走向抢险的现场。
同行的还有李忠和常保锋,他们主动请缨,要求奔赴现场。常保锋还开着自家的皮卡车,主动担起司机的责任。
“真的很感动,没想到关键时刻大家这么齐心。”尚建增说。
抢险中,九人小组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多就要达到现场抢修,晚上一两点才能休息。每天工作都在16小时以上,没有抱怨,没有牢骚。累了,就利用吃饭的时间,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困了,就稍微闭一下眼,逼自己满血复活。
材料重多全靠人力扛
“当时岚漪河水位已经有一米七八,我们只能把装载机当‘潜水艇’用了,货物和人全靠装载机渡河运到施工地点。”徐腾飞告诉笔者。
每天他最早站在装载机上,趟过一百多米宽的岚漪河,把工人布置到工作点。“当时现场情况,挖掘机只能打桩,往边坡上搬运水泥、钢管等材料全都靠工人肩扛。”徐腾飞说。
尚建增、李忠、徐腾飞在四处抢修点组织协调。为了不让材料断供、工人窝工,三个人每天跑前跑后忙着指挥装载机有序地进出,与指挥部沟通,紧盯现场发现问题,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按规施工。
“晚上等工人走了,我们还要接材料,那时候周围没有一点灯光,为了安全,只能打开手机手电筒,指挥挖机。”尚建增说。
王瑞民的嗓子嘶哑地说不出话来,还在用力挥着手,声嘶力竭地指挥着。
工人们累得趴在地上,坐在轨道上。指挥不动的时候,尚建增没有一丝懈怠,仍苦口婆心帮工长出主意,给工人们打气。
就这样,1600多吨水泥,482根DN50钢管桩,42根DN100钢管桩,靠人力一袋袋、一根根都搬运到装载机上运到抢险点;又一袋袋、一根根扛到护坡上,固定、打桩、完工。
艳阳高照难料暴雨来
立秋之后,阴晴不定。8月18日上午,由于运来材料的速度慢于施工速度,11点多工人先去吃饭休息。待大部分工人刚撤去,天忽然阴下来,继而豆大的雨点落下,徐腾飞见势不对,马上拉着还没撤离的几名工人,遮护水泥。
“雨越下越大,工人撤了,水泥却又一车车地来了。”徐腾飞说。正犯难时,几个身影冒着暴雨跑了过来。暴雨来得急,大家都没有准备雨衣,但九人小组成员不约而同冒雨赶来,一起把一摞摞水泥遮护起来,避免了损失。
遮完后,每个人都浑身湿透......
“刘建明、雷现书、樊文峰事后说的话,让大家感动。”尚建增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他们说,党员总是冲锋在前,我们虽然不是党员,也要向党员看齐。抢险面前,人人都应该尽心尽力。”
历经7天7夜,8月19日中午13时,随着岢瓦铁路线K12+863-K12+933段护坡的合拢,金城公司参与的岢瓦铁路抢险任务终于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