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城底矿,一间并不宽敞的房间里,摆放着各种煤矿通风监控设备模型及器件。这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通风科监控队副队长马黎明正在为徒弟们传授经验。
在他身后是一整面“荣誉墙”——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特级劳模……从一名普通的安全仪器监测工,成长为获奖无数的大国工匠,再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马黎明用了20年时间。
执一念,磨一技
20年前,马黎明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镇城底矿,成为一名安全仪器监测工。他从小就喜欢研究电子,工作后把攒下的工资都拿去买了资料和仪器。
2007年,马黎明首次参加山西焦煤职工技术比武,得了第二名。他看到了自己技术大拿之间的差距,更加埋头苦练。此后,从山西省技能大赛冠军,再到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赛项金牌,马黎明一直在努力突破自我。
名气大了,诱惑随之而来。2015年,煤市遇寒冬。马黎明月入三四千元,还不能及时发放。“你技术这么好,跟我干吧,每个月上万元不成问题。”老同学带着合同找上门。
“我是矿山子弟,2岁时就跟着父母来到矿上,从上学工作到娶妻生子,从没离开过矿山,钱够用就可以了。”马黎明婉拒老同学,选择留下来。
马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他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技术创新和“传、帮、带”上。“师傅对电路元件‘一摸准’,对参数指标‘一口清’,对查找排除故障‘一手灵’。”
2021年,他再次参加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面对电脑数据录入新要求,他专门买了键盘回家练。“我年近四十,游戏都不会玩,点鼠标没有年轻人快,只能多练。”马黎明说。完成比赛内容后,他把地面收拾了、桌子擦了,才按停计时器。“我当了三届的裁判,算下来有15个组,你是唯一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裁判长对马黎明称赞道。
痴心逐梦,创新不停
马黎明的工作并不特殊,除了监视井下各类有害气体变化情况,安装、调试安全监测系统和设备外,余下就是对安全仪器进行维护和检修。
看似平常,却不简单。镇城底矿是高瓦斯矿井,井下使用的各类传感器多达300个。1台传感器,2个电路板,数百个元件。只有一切正常运作,才能实时、准确监测,确保矿山安全。
电路板是传感器的“大脑”,马黎明产生了大胆的想法——把常用仪器中的每一块电路板画出来,弄清每一个电子元件的作用。
2年时间,马黎明画出了34张电路图,总结出“监控快速排除故障作业法”,编制甲烷传感器“看、听、查、修、验”维修五步法。
前不久,受手机上指南针应用软件的启发,他研究出一种“煤矿用风筒状态监测装置”,解决了多年来行业内制约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随着5G、智能化等技术在煤矿的应用,需要综合掌握前沿技术才能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马黎明表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履职尽责,做党组织的参谋助手,做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