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作业”如何成就了张艺谋时光读书煤海精英采炭人观电影《热辣滚烫》有感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53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3-26

“张艺谋的作业”如何成就了张艺谋

古月(胡昕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天,偶然在某公众号看到一本介绍张艺谋的书,眼前一亮,便动心起念,找来此书,一气读完。

今年已经72岁的张艺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导演,他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两个时代。《红高粱》作为第一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文艺片走向世界的时代;之后的《英雄》,在2002年获得2.5亿票房,占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的四分之一,又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但自从《英雄》放映之后,除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他享受了一点厚爱,他从来都是媒体的素材,动辄骂声一片。

张艺谋究竟是一名怎样的导演?他真实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样?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由张艺谋供图、口述,著名出版人方希执笔的《张艺谋的作业》一书,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手艺人累积的心得和教训,以及怎么做事,怎么磨练手艺,怎么下“笨功夫”。

一 把自己工具化

张艺谋的父亲和两个大伯都毕业于黄埔军校,这在上世纪60年代可不是个好出身,但张艺谋有点文体特长,篮球打得不错,还擅长写美术字、刷大标语,所以最终迈过了出身的坎儿,在1971年成了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的一名工人。

出身问题让张艺谋很早认识到——人必须有用。他在书里说,“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工具化你就会对人有用”,“工具不是个坏词,有用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张艺谋学摄影,多少也是想让自己更有用一点。上世纪70年代,张艺谋每月只能挣不到40元,但他硬是攒了3年多的工资和献血补助,花186.6元买了一台相机,真是下了血本。但那个年代,一卷胶卷一块八,不算药水和相纸的钱,一张照片的成本要一毛多,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工人能够负担得起的。

张艺谋的字写得不错,他有意识地利用这个长项,主动帮厂里办黑板报、刻钢板油印、刷工厂标语等等,再加上会拍照片,被大家称为“国棉八厂四大才子之一”。这样一来,张艺谋就有了“公费摄影”的机会,比如,工会活动需要拍照,会让张艺谋自己写报告,需要多少胶卷、多少相纸。拍的时候省着点,剩下的材料就留下来自己用。靠着把自己“工具化”,张艺谋成功解决了摄影的耗材问题。

二 舍得下苦功夫

想要在摄影上更进一步,不是拿起相机凭感觉拍就行了,还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当时,张艺谋既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身边也没有懂摄影的高人指点,怎么学?

他的办法,就是下最笨的功夫——抄书。他把图书馆里所有能借到的关于摄影的书,包括美学散论、摄影构图、暗室操作等等全都借来,不管能不能看懂,先整本抄下来,再慢慢揣摩。他相信“过眼千遍,不如过手一遍”。就这样,张艺谋抄了整整三年书,一共几十万字。抄完书,以前完全看不懂的理论,好像懂了一点点。照着书里的方法,张艺谋老老实实练硬功夫,每一次拍照,都屏气凝神,等光线、云雾一切到位了才敢摁下快门,而且不允许自己随便对底片做剪裁,所以他的照片构图都很清晰、精准。当年练下的这手功夫,对张艺谋后来拍电影非常有帮助,因为电影胶片无法修补,而且还需要在运动当中精准构图。

三 你闪光贵人帮

有理论有实操,张艺谋打下了很好的摄影功底。当时正好恢复高考,于是,张艺谋在朋友的推荐下,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

他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北电报名。一般的报名者,也就附上几张照片,但张艺谋除了附上照片,还附上了底片,以及作品在底片上的裁切线,因为内行人一看裁切线,就能看出拍摄者的基本功。不出意料,这几张照片一递出去,老师的眼神马上不一样了,有点不敢相信地问:“这是你拍的呀?”

但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比摄影系的招生年龄线超了5岁,本来是绝不可能被录取的。幸亏他的闪光点极为突出,让老师们都高看一眼。他又熬一个星期通宵,精心制作了一本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寄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黄镇觉得张艺谋的作品“很有水平”,全力举荐,这才让张艺谋如愿以偿。

这就是张艺谋,这就是张艺谋的作业,这就是张艺谋的“笨功夫”。正如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2023跨年演讲中所说,张艺谋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经营好自己的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  

(作者单位: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