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公报称,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表示,中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为700万人到800万人。
如今,我们正面临着生育意愿低、育儿压力大、老龄化严重等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青年职工生育孩子最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负担重,孩子无人带、入学难,对未来信心不足等方面。
相比育儿成本,托育问题则更为现实。
生娃不易,带娃更难。生了孩子,倘若家中没有老人伸出援手,双职工带娃十分困难。有些老人还没退休,有些老人年事已高,在帮助子女带娃的问题上有心无力。因此,专业化、普惠化、就近便利的托育服务是不少职工的急难愁盼。上班前把孩子送过去,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来,小婴儿有专业的保育员照顾;学前班和小学低学段的孩子放了学能有个等待父母下班的去处……这些问题妥善解决了,职工才能在单位安安心心工作。
生育和就业是女性的两大基本权利。但是在现实中,二者经常会面临此消彼长的尴尬处境。
虽然女职工生育可能会影响工作,但就企业和社会长久发展而言,只有职工把家庭稳固好,才能一心一意将心思放在工作上,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部分福利的花销其实可以看作是企业对职工的投资,而且企业福利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才。
已有煤炭企业扛起社会责任,拿出实际行动,为国家长远、社会未来考虑。
西山煤电2022年对1758名符合条件的女职工执行“朝九晚五”弹性考核,使她们可以拿出早晚各一小时更好地照顾孩子。西山煤电修订下发该公司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子女不满三周岁的
西山煤电职工,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分别给予每年15日的育儿假”,“符合《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的职工,子女满一周岁且不满三周岁入园的,经卫健部门审核,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分别每月给予200元的婴幼儿保教费补贴”。
生育既是家庭的事,也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让职场女性想生、敢生,只有企业的“妈妈小屋”恐怕还不够,促进职工的生育意愿需要政府和企业综合施策。
例如,对于二胎、三胎家庭来说,家里人口多了,不管是自住房还是租房的成本都在上升,育儿补贴是不是也可以投放在这些地方?义务教育之前,对有娃家庭特别是多胎家庭,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必需性的育儿消费方面予以消费补贴?孕检假、产假、陪产假等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企业在招录和使用女职工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不对女职工的婚育状况进行隐形歧视?
更为重要的是,各地纷纷增设或延长生育相关假期,如延长生育假、陪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期
间工资多由单位负担,这加剧了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影响了女性的生育意愿。另外,男女在生育中的责任失衡,女性的延长生育假远长于男性的陪产假,且一些地方规定男性陪产假可让渡给女性,这使用人单位雇佣女性承担的生育成本远高于男性。
因此,应加强社会化分担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例如,增加育儿假天数,强化父亲参与育儿的政策引导。可将目前地方立法规定的延长生育假转设为育儿假,育儿假期间由失业保险提供育儿津贴并代缴社保费,引导、支持和鼓励男性承担更多育儿责任。
期待更多好政策落地,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化解和分担社会风险的作用,完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和生育保障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