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夏末的微风轻拂,一场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工技能大赛,在西山煤电盛大启幕。
技行天下,能动煤海。选手们秉持执着专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高远志向,一同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属于劳动者的璀璨光芒。
这场大赛是技能的较量,更是交流、成长与收获,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职工们的过去与未来,见证着他们的职业生涯不断进步。
交流:经验与技能的传递
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交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9月10日,一场应急创伤急救技术的激烈较量在官地矿展开。斜沟煤矿掘进一队运输机司机韩海明,迎来了自己的第4次技术比武。赛场上,面对随机抽到的考题,他全神贯注地认真作答,用娴熟的手法为模拟受伤的工友包扎。
然而,裁判员武红梅的点评却如同一记重锤,让他冷汗直冒:“这个包扎要再往下一些,包到肋骨下缘的软组织上。如果包在骨头上,会限制伤员胸廓的运动,影响他的呼吸。而且随着胸廓的运动,包扎也会慢慢的松动。”武红梅的点评精准犀利,极具针对性。看到部分选手的操作存在问题时,她甚至会亲自上手示范,可谓是“言传身教”。在赛场上,武红梅是铁面无私的裁判员,而在赛场之下,身为西山职防所汾河门诊部的副主任医师,她期望选手们具备更加专业的处置能力,能应对矿井生产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9月24日,在光瓦仪维修工比武现场,西山煤电通风部高级技师刘寨民认真地履行着裁判员的职责。光瓦仪虽小,却如同一颗精密的“心脏”,是井下瓦斯检测的重要工具,其内部包含着将近300个精密小零件,此次比武要求选手完成其中230多个零件的拆装。刘寨民仔细地核对着选手拆下来的零件,在打分的同时,有趣又不失犀利的点评不时响起:“连工具都不带,你是打算用手拧吗?”“步骤不对啊,要是先拆了这个,剩下的零件可就没法拆了。”这既是点评,又像是教诲。在评审之余,他还会手把手地指导选手哪些零件没有拆下来,应该使用什么工具,并不忘提醒选手各种需要注意的项目。从业33年的刘寨民,经手过的光瓦仪不计其数。每次培训时,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他都能将光瓦仪的拆、装、跌落、校验、检定等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赛场之外,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良师。
像武红梅、刘寨民这样认真负责的裁判在技能大赛中比比皆是。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选手们送上了宝贵的指导。对他们而言,技能大赛更像是一场专门为选手们传经送宝的盛会。
为了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今年的竞赛实操现场全部安排了双摄像。在煤质采制样工比赛现场,赛事组织者别出心裁地将现场画面直播到了选手观摩室,所有候场选手都能够在此观看他人的操作。现场工作人员西山煤电通风部二级专员张宇豪介绍说,煤质采制样对煤质化验精度的影响高达70%,而它最为关键的要求便是标准化作业。通过观摩学习,选手们可以取长补短,持续完善自己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观摩室也为选手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大家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共同进步。
无论是来自裁判和老师的指导,还是朋友、对手间的交流切磋,都让竞赛充满了活力与温度。在这里,竞技与交流相互交融,成为选手们提升技能的重要契机。
赛场之外,韩海明见到了老朋友,也结识了不少新面孔,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岗位,他们汇聚于赛场,相互分享工作心得,探讨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大家相聚融洽,切磋技艺、交流学习,这种交流源于对技能提升的渴望,这种以武会友的氛围让选手们在竞技中收获了友谊与知识。
成长:从青涩迈向成熟
成长,是技能大赛赋予选手们宝贵的财富。它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技能大赛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西山煤电举办了30多年技能大赛,见证了一代代选手从青涩走向成熟,大赛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完善。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