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本书来,我家其实有两本,而且几乎同一时间来的。一本是无意间看了董宇辉老师的介绍才知道的这本书,本着骨子里对自然的向往便买下了这本书,而另一本是我在参加演讲活动时,获得的奖品。当我拿着书回家时,正好看到妻子手里的快递时也是有些哭笑不得,但也并没有去退,想着看完了可以拿一本送给小外甥读一读,于是和妻一人一本捧着看。当我轻轻合上最后一页书时,眼前浮现出一位九十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额尔古纳右岸的河畔,用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的时间里,轻轻为我们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间的兴衰故事。
书里鄂温克人的生活,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流水,平静中带着坚韧。他们在广袤的大兴安岭里生活,在水源边上搭建希楞柱。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熟知这里每一种植物的用途,什么可以治病,哪一种能编织器物;他们听得懂鸟儿的歌声、野兽的低鸣,仿佛与这片森林里的万物都有着神秘的心灵感应。在他们的世界里,山川河流、草木生灵,都是有灵且美的存在。当月亮升起时,他们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饮酒欢乐,那画面就像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充满了生命的温度与活力。
在鄂温克人眼里驯鹿是森林的精灵,也是他们重要的伙伴。驯鹿寻苔藓而栖,它们会踏过晨露,穿梭于古老的樟子松林间。而鄂温克人就跟随着驯鹿的脚步不停的迁移、采集、狩猎。但鄂温克人敬畏森林、呵护自然,他们认为生命是平等的,所以他们在森林里获取生存的资源时,从不会过度索取,也时时刻刻回馈着自然。如果说书里什么最吸引我,那莫过于最神秘莫测的萨满了。当黑夜来临,萨满穿上神圣的衣服,敲起神鼓,跳起轻盈的舞蹈,就可以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这使得我对这神秘的力量心生敬畏。但是就像鄂温克族的信仰一样,获取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女萨满妮浩,她每救一个人,就会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而她本人,为了熄灭山火,不顾年迈的身体,拿起了神鼓不停的求雨,当大雨将大兴安岭的山火熄灭时,她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自然、民族文化的史诗。迟子建老师不但用细腻的笔触将鄂温克氏族的爱恨情仇,真实、干净、毫无掩饰的为我们缓缓展开,让我们自己去感受鄂温克人独特风俗习惯。而且她也将鄂温克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森林被砍伐、领地被占据等问题下,他们族人在所剩无几的森林里艰难坚守,但依然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与文化在被逐渐吞并与消逝,看着他们的心酸与无奈,不经让我们开始反思,传统与文明的碰撞中,如何才能做到和谐与共生,不至于被岁月的洪流完全淹没,让那些如鄂温克人的故事与文化,也能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每当这时我仿佛能感觉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风声,而耳畔里那从古老的大兴安岭深处传来隐隐的鹿铃声,似乎是在为这个民族的兴衰,奏起一首悠扬而又略带忧伤的乐章。
(作者单位:屯兰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