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着《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我仿佛步入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邂逅了一位名叫樊锦诗的女性。她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守护着那片风沙中的艺术瑰宝。书页间流淌的故事,将我带入到敦煌的悠久历史与无尽魅力之中。那些关于壁画的细腻描绘、文物保护的坚持以及在大漠孤烟中与爱人相守的深情,都让我对这位敦煌女儿心生敬佩。在她的讲述里,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的严谨,一个艺术家的敏锐,更看到了一个保护者的坚韧。
在书中,我被樊锦诗的人生选择深深触动。她选择在大漠深处守护敦煌石窟,这不仅是个人的决定,更是与那个特殊时代紧密相连的烙印。那个年代,国家的需要强烈地召唤着每一个有志青年,而樊锦诗,就是响应这种召唤的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她的选择,既是个人志业的追求,也是对国家使命的担当。
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樊锦诗毅然决然地和丈夫彭金章一起,接受了敦煌研究院的邀请,来到遥远的大西北,从此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她选择的是与繁华都市的五光十色相对照的沙漠戈壁,选择的是与一群同样热爱敦煌的人们共同度过无数个日夜,选择的是与那些历经千年的壁画和雕塑对话,选择的是为保护和研究敦煌文化奉献青春和生命。樊锦诗的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如影随形,她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决心。她明白,敦煌石窟不仅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她的世界里,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遗产保护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
我看到了樊锦诗身上那种时代的烙印,那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是他们共同面对困难、追求理想的缩影。她的选择,无论是对自己爱情的坚守,还是对敦煌文化的执着,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责任担当。
在书中,我被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深深吸引,那就是莫高精神。它不仅仅是樊锦诗个人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所有莫高窟守护者共同的精神象征。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敦煌学领域的权威,樊锦诗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她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严酷,还有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她潜心研究,解析壁画背后的历史密码,完成了对莫高窟北朝至隋唐洞窟的分期断代,她的学术贡献犹如莫高窟壁画中的一抹亮色,照亮了敦煌学的学术之路。
莫高精神的传承,也体现在樊锦诗对年轻一代的悉心教导和激励上。她的学生们,就像那些从壁画中走出的飞天,带着她的信念和智慧,继续在莫高窟的天空翱翔。通过她们,莫高精神得以延续,敦煌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樊锦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考,推动了“数字敦煌”这一创新理念的实践,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文物保护观念的一次革命。“数字敦煌”的背后,是樊锦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理解和对科技力量的敏锐把握。她意识到,传统的保护方式无法满足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敦煌的需要,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份数千年的历史遗产需要找到新的传播方式。因此,她倡导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石窟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复原洞窟的每一个细节,让那些因时间、空间限制而无法亲临敦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莫高窟的魅力。樊锦诗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她认为,科技应当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帮手,而不是替代品,真正的保护,永远需要有温度、有情感的人文关怀。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藏在石窟中的故事,那些在风沙中屹立的壁画,都将永远熠熠生辉。因为那里,有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有我们对美的追求、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单位:金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