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顶板来压等极端场景,重点时段“沉到一线”蹲点督导,用“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担当压实“头雁责任”。考核机制要告别“以罚代管”,推行“责任清单追溯制”——每条隐患标注验收人、巡检人,“安全积分制”将查隐患与职业健康挂钩,职工从“被动查”变为“主动找”。当安全责任内化为“自家事”,每个岗位便成了责任链条上“拧不松的螺丝”。
数智破题:从“经验防控”到“数字智控”
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治理是矿井生产必须攻克的“娄山关”。相比过去的粗放式防控体系,如今的数智化技术已逐渐成为事前预防的“智能引擎”:瓦斯治理推行精细化抽采,精准计算钻孔参数、动态监控抽采数据,注氮防灭火系统与24小时智能监测形成“电子防线”;水害防治“一钻一视频”监控杜绝“假打钻”,孔内物探、槽波勘探将隐蔽隐患排查精度提升至米级,实现“不探明、不施工”。
设备管理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电机温度、轴承振动等数据实时录入“健康账本”,关键设备巡检执行“五个百分百”刚性标准……这些数智手段让风险防控从“凭经验判断”转向“靠数据决策”,成为矿工身边的“安全哨兵”,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细节成习:从“制度要求”到“本能习惯”
安全生产的堤坝,溃于细节的疏漏。煤矿将标准化作业转化为可视化的“操作图”,掘进工作面的管线高度、工具摆放等以图示明确,让规范操作成为肌肉记忆。对外委队伍实行“五统一”管理,打破“内外有别”,树立安全共同体意识。
班前会也可以变身“安全前哨站”,用“少拧两扣钢筋网险酿冒顶”等身边案例开展沉浸式教育;模拟逃生路线让安全叮嘱入脑入心;党员示范岗、群监岗织密“全员防控网”,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群防格局。这些“绣花功夫”,把安全规程锻造成日常习惯,让“不安全不生产”成为自觉。当设备巡检步骤、应急操作要点等成为干部职工的本能反应,安全管理便能抵达“本质安全”的境界。
暮色中的井架上,安全警示灯闪烁如星,升井矿工的脚步从容坚定——这是“零事故”最动人的注脚。
煤矿安全实践证明,“零事故”是责任之“严”、科技之“智”、细节之“细”共同编织的安全网。唯有将其作为发展标尺,让安全融入每个岗位的“神经末梢”,才能让安全生产成为企业最鲜明的底色,让万千家庭的团圆期盼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发展为了人民”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