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官地矿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为主题,创新开展安全急救知识培训活动,邀请太原西山医院急救专家团队深入一线队组,为职工送上“生命必修课”。
急救培训,让安全教育落地生根
长期以来,传统安全培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官地矿创新培训方式,将急救课堂直接设在职工身边。
针对井下作业中常见的创伤情况,医务人员深入各个生产队组,结合真实案例,详细讲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急救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重点演示了“三角巾头部包扎”“弹性绷带肢体固定”等实用方法,并组织职工亲自动手进行伤口包扎练习。对于职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医务人员现场进行“一对一”纠错指导。同时,医务人员强调了“黄金4分钟”的急救原则,帮助职工实现急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参训职工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让他们受益匪浅。掘进管理部掘进三队职工赵秦胜在模拟操作中成功完成胳膊骨折固定,他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生的事情,现在才知道在关键时刻,自己也能成为救命的人!”
机制护航,急救能力成为职工“标配”
为确保培训效果常态化,官地矿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首先,为每位职工建立了急救知识培训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考核成绩和实操表现。对于考核不达标的职工,安排专门的“补课”环节,直至其达到合格标准。其次,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急救员队伍,定期开展复训和应急演练,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此外,还在井下避难硐室、队组会议室、风机房等重点区域增设急救药品箱,并建立定期维护制度,确保急救物资随时可用。
文化转变,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通过急救培训的深入开展,官地矿的安全文化发生了显著转变。职工们的安全急救意识入脑入心,逐渐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在班前会上,职工们积极主动分享所学急救知识,讨论操作技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该矿还将急救技能与安全检查相结合,积极开展隐患排查,主动发现并上报各类安全隐患,实现了隐患排查的“群防群治”。在近期开展的地面洪灾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中,职工们运用培训所学,仅用10余分钟就完成了伤员的包扎和转运,为后续的救治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官地矿无论是在井下还是地面,处处可见“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行动自觉,急救知识培训,不仅为职工牢牢撑起“生命保护伞”,更筑牢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让每一位矿工都成为守护安全的“第一响应人”。
●苗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