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的“屋顶时刻”读书七一感怀温暖与平静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6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1

井下的“屋顶时刻”

——一次关于对安全认知的记录

徐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六月的风在地面或许带着暑气,但在数百米深的井下,只有永恒的阴冷和挥之不去的潮湿。空气里永远混杂着煤尘和带着铁锈气息的水雾。巷道壁上,新增的“安全生产月”鲜红的标语在照明灯的照射下格外耀眼——“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每一个字都像一声沉甸甸的警钟,悬在巷道里,也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6月9日,凌晨某时,此刻的我靠在冰冷的、刚搬到新巷道的设备上,短暂地休息喘口气,看着矿灯的光柱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细小的尘埃。眼前,是我的互保联保“结对子”搭档钱兄,他正弓着腰,全神贯注地对着斑驳的岩壁喷涂着白色的涂料,喷枪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嘶鸣,白色的料液均匀地覆盖在灰色的泥浆壁上,像一层新生的皮肤。他动作稳定,带着一种长期井下作业磨砺出的、近乎本能的节奏感,巷道照明灯的光打在他的背上,勾勒出一个沉默而坚韧的轮廓。

不远处,是负责冲洗巷道的李工长和康师傅,水管在他们手中咆哮着,激射出的水流猛烈地冲刷着巷壁和地面的积尘,水花四溅,在矿灯的照射下,竟折射出细碎的、短暂的光芒,像无数细小的钻石瞬间绽开又消失。水流汇成浑浊的小溪,沿着预先挖好的水沟,汩汩地流向低洼处的泵坑。哗哗的水声,是这幽深地底除风机、皮带嗡鸣外最响亮的声音。

汗水蛰得眼睛生疼,我抹了一把脸。就在这一歇息的间隙,眼前的景象忽然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击中了我:钱兄专注地“粉刷”着墙面,李工长和康师傅奋力地“冲刷”着地面。水雾弥漫,灯光在湿漉漉的岩壁上跳跃,这繁忙、嘈杂、带着泥水飞溅的场景……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那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场景:

安迪·杜佛兰为狱友们争取到的那个下午。阳光灿烂的屋顶,冰凉的啤酒,一群穿着囚服的男人,在短暂的自由幻象中,像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干活一样,享受着劳动后的片刻惬意与尊严。

这个念头像一道微弱却清晰的光,穿透了井下的噪声:

“如果……此刻有段音乐呢?”

电音?摇滚?哪怕是广播里最俗套的旋律!这个“如果”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刹那间,眼前的画面似乎被重新着色:钱兄的喷涂像是为“新家”精心上漆;李工长他们的冲洗,像是为乔迁彻底清扫。水雾变成了晨霭,刺眼的矿灯也柔和如夕阳……我们仿佛不是在几百米深的地心搏命,而是在“自己的屋顶”上,为自己的“房屋”忙碌装修,甚至能想象到那份完工后的悠闲。

那份想象中的“悠闲感”,那份“为自己劳作”的错觉,在音乐这个虚幻的催化剂下,竟显得如此诱人,它似乎能瞬间溶解沉重的疲惫和环境的压迫。

“啪嗒!”一滴冰冷刺骨的水珠,精准地砸在我的后颈,顺着脊背滑下,瞬间击碎了所有的幻象!这来自顶板岩石深处的渗水,像一记无声的耳光,狠狠抽在脸上。它冷酷地提醒着我:这里不是阳光下的屋顶,这是即将安装完成的掘进工作面!风机在头顶不知疲倦地嘶吼,皮带的咆哮震耳欲聋,混合着潮湿、煤尘和涂料气味的空气重新灌满鼻腔。安全帽的重量,自救器的坚硬触感,防尘口罩的密封,还有巷壁上那鲜红的“安全生产月”标语,都变得无比清晰。

音乐?此时此地那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念头!在井下,听觉是生命的最后防线之一。它要捕捉顶板岩石内部细微的“呻吟”,那是垮塌的前奏;要分辨风流中瓦斯探测器微弱的蜂鸣,那是有毒气体超限的预警;要听清工友在噪音中急促的呼喊,那是突发事件求生的信号!任何屏蔽或干扰听觉的行为,无异于在悬崖边蒙眼跳舞!班前会永远都在强调的:“事故源于麻痹,安全来自警惕!”

我猛地甩了甩头,将那丝危险的“诗意”彻底驱散。深吸一口气,重新戴紧手套和护目镜。那个关于音乐和“屋顶时刻”的幻想,如同水雾中的彩虹,美丽却转瞬即逝,在坚硬的安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最后,我还是向跟班队长借来了防爆手机,我记录下了这一刻的“悠闲”。

我走向钱兄准备接过喷枪,矿灯的光束重新聚焦在需要喷涂的岩壁上,也照亮了周边的安全警示牌版。没有音乐,只有风机、皮带、喷壶交织的、属于地底劳作的沉重交响。但刚才那滴渗水和随之而来的警醒,比任何幻象都更深刻地烙印在脑海。

是的,即使在肖申克般的地底深处,人对“自由时刻”的渴望、对“为自己劳作”的想象,从未熄灭。但这份渴望,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换取片刻虚幻的慰藉。安全,才是井下最高、最不容亵渎的诗意!

(作者单位:斜沟煤矿)

   斜沟煤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