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长安的荔枝》热播,我一边追剧一边看小说。
从《长安的荔枝》中,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荔枝极限运输战”和古代职场启示录,更看到了像李善德、林邑奴、阿僮等“小”人物身上伟大的人性光芒。
唐朝主人公李善德接到从岭南转运荔枝的艰巨任务后,深入五千多里外的岭南,凭着自己出身明算科的数学功底,一次次计算、一次次试验,从荔枝品种的挑选到保鲜方法的尝试再到运输路线的规划、人员的调配、时间的把控,还要周旋于互相推诿、虚伪、贪婪、勾心斗角的官员之间,经过重重艰难险阻,吃尽千辛万苦、跨越千山万水,终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德身上兢兢业业、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让人动容。
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前后共花费了两万贯,平均一颗荔枝是100贯,100贯是一户普通人家10年的收入。而李善德辛苦近二十年贷款买的房子加利息是392贯,也就是说4颗荔枝就是长安的一套房子。
小说中,一向老实木讷、胆小懦弱的李善德,在完成了运送荔枝任务后,经历了严重的身心创伤,目睹了横征暴敛下百姓的苦难,不顾自己可能要飞黄腾达的仕途,发出了声声控诉:“为了将这两瓮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岭南要砍毁多少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林邑奴,是岭南经略府的奴隶,受到各种凌辱,只因李善德给了他一碗荔枝酒,把他当“人”对待,所以,在李善德被追杀时,他赤脚翻越五岭为李善德报信并舍命助李善德脱险。
峒女阿僮,在荔枝园被毁之后,对李善德的夫人说“等他把答应我的荔枝树一棵不少地补种完,生出叶子来再说吧!”其实,善良的阿僮已经原谅了李善德。
李善德被贬岭南后,变成了一个荔枝老农,照料阿僮的果园,顺便补种荔枝树赎罪。
小说中赵辛民勒马回头之际的心理:“你不做那一回死,怕是如今还在长安做荔枝使——真是走了狗屎运呢。”我觉得,李善德的因祸得福,不是偶然,是必然,是因为他能够坚守良知和本心。
(作者单位:屯兰选煤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