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写在安全生产月读书论安全安全颂歌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6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22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张慧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其总结表述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对人性解读的部分观点,通过年轻人与哲人五个夜晚的谈话,分别对五个不同的内容进行分析解惑,就其中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两个方面做了解读。

“我的不幸是谁的错?”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阿德勒

青年认为一切不好的情绪皆有原因,是某些原因导致产生的,哲人并不认同,他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心理创伤,初读这句话时,我一度被这样的观点所惊诧,如书中青年反应一般,难道不快乐是自己选择的吗?

哲人说,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推翻我们惯用的“原因论”,这就是“目的论”,痛苦是过去造成的,过去是回不去的,也就是说痛苦是改变不了的,不好的情绪或不良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心里的某个目的,这个目的是可以改变的,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自如地让痛苦存在或消失,是可控的。

在心理医生的诊室中,我们常常听到倾诉者讲述儿时如何不幸,遭遇如何不公的待遇,将目前所承受的困惑归咎为曾经的经历所带来的,将曾经带到现在的生活中,从内心选择了悲伤,我们的行为被期盼的目的所支配,曾经所遭受的并不能成为未来事情变更的理由,如果我们将过去存放在过去,着眼当下,选择快乐,是不是可以以“快乐”为目的去生活,而不是困在曾经已远去的思维和空间,我们无法忽视曾经给予什么,可以选择自己在做什么,这样人人皆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自由是不再寻求认可”。

“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阿德勒

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无法判断何去何从,这里延伸出一个理论——课题分离。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学会把这个问题中相关人员所负责的课题区分开来,各自负责各自的课题,不要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举个例子,家长辅导孩子时,往往有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许多阻力,孩子怎么也不愿意配合,用尽了各种“手段”,起效甚微。代入课题分离来解读这个问题,“尽力帮助孩子”是父母的课题,“要不要学好”是孩子的课题。你可能会有疑问:难道放任不管吗?深入理解这个理论,“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家长”是家长的课题,就需要我们提升做家长的能力,寻找更为合适的方法,去更好地完成自身的课题,而不是将无能为力转化为愤怒和焦虑,投射出去变成对孩子的指责,不正确的干涉孩子的自由。

课题分离是自我觉察的一种方式,是需要自我感知,并且逐渐培养的,最终成为一种思维习惯,需要考虑选择带来的结果由谁承担,从这个角度看,哪怕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把“他”还给“他”,给予应有的自由,让自己有被讨厌的勇气,不干涉他人,不在乎他人试图对你的感受,这样别人是讨厌还是认同都不重要。

外婆从前常讲:日子是往前看的,不纠结过去。这与阿德勒的观点不谋而合,原来外婆是有大智慧的。学习一直在路上,将书本轻轻置于枕边,在浩瀚的书海中,我自由得像只小鸟,不停飞翔,只为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屯兰选煤厂)

   屯兰选煤厂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