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余温还未散尽,开学的钟声已在耳畔隐约,于是决定带着七旬父母与孩子,奔赴一场酝酿已久的江南之旅。从扬州的运河故事,到苏州的水乡园林,再到杭州的湖沼柔情,每一处风景都裹着亲情的温度,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收尾。
抵达扬州时,晨光正好,闷热的天气还是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但初入江南的心让我们无暇顾及满头的汗,拖着行李箱便来到了我们的第一站——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走进馆内,父亲立刻被古代漕运的展品吸引,凑在展柜前给孩子讲“这条河曾载着粮食,穿过大半个中国”,女儿踮着脚,指着各种船模问个不停。母亲则偏爱沉浸式展区,站在模拟的古运河畔,伸手轻触着流下来细雨,轻声感叹“烟雨江南也体验了”。午后逛瘦西湖,长堤垂柳虽无盛春的浓绿,柳枝轻拂水面的姿态仍惹人怜爱。五亭桥静卧波上,桥洞与水中倒影连成满月,难怪古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虽不是三月,但这般景致,四季皆有韵味。
傍晚的东关街,晚风驱散了暑气。一路听着商铺里传来的“扬州三把刀”,来了扬州怎能不体验一下扬州捏脚呢,奔波一天,父母的脚步有些沉重。当温热的水流过脚踝,师傅娴熟地按压穴位,父母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父亲笑着说“这手艺真解乏,比在家歇着还舒服”。
到了苏州,第一站便是有江南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我们坐着画舫船进入了周庄。一下船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瞬间撞入眼帘。母亲牵着女儿的手,站在双桥上看摇橹船缓缓划过,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父亲则被巷子里的老茶馆吸引,点了一壶碧螺春,慢慢品着看着窗外掠过的船娘,父母轻声说“这地方,住着真惬意”。
拙政园里,暑气里藏着草木的清香。我们跟着讲解对着亭台楼阁的匾额细细辨认,细细分析着“移步换景”的巧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令人称奇:曲廊蜿蜒连接着亭台,池中残荷映着漏窗,一步一景,竟让人分不清是在画中还是园里。走出园林,街边卖苏绣、檀香扇的小店鳞次栉比,指尖抚过细腻的绣线,仿佛触到了苏州的温柔。
江南的诗意,大半藏在杭州。晨雾尚未散尽,苏堤上已有些许游人。漫步堤岸,六桥烟柳轻垂,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晨光,仿佛走进了画里。登上雷峰塔最高处眺望西湖,西湖如一块碧玉嵌在城中,难怪白居易曾写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份惬意,亲身体会才知其深。
踏入西溪湿地,瞬间被满眼绿意包裹。坐上摇橹船,船夫慢悠悠地划着桨,两岸的芦苇随风轻摆,水鸟偶尔掠过水面。孩子趴在船舷边,伸手去碰清澈的湖水;父母靠在船里,喝着小茶,吃着小食,看着两岸的景致,母亲轻声说“这地方真清净,心里都敞亮了”。我坐在一旁,听着摇橹声与水声交织,觉得此刻的幸福,简单又真切。
飞机起飞时,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江南景致,心里满是满足,江南的美从来不在镜头里,而是和家人一起走过的每一寸时光里。
(作者单位:东曲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