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归队》将抗战的视角聚焦到东北抗联,编剧高满堂突破了传统抗战剧依赖宏大战争场面的惯用手法,采用“大题材小切入点”的创作策略,以抗联小队排长鲁长山寻找失散战友的过程为主线,构建起四条情节线索并行的“散——聚”式叙事结构。鲁长山的林海寻踪、汤德远的劳工营挣扎、高云虎的金矿蛰伏、兰花对土匪窝的改造,四条迥异却最终交汇的归途,在松林镇、牡丹江等多时空场景中交织。这一结构既保持了主线“寻找”的悬念,又以散点透视的方式,还原了东北抗联斗争的真实全景。这种叙事设计的巧妙之处,更在于将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当鲁长山等人逐步揭开“大秃子岭”秘密工程的真相时,小人物已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背景,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意义变得具象可感。
在绿幕拍摄、后期制作已经成为主流拍摄手法的现在,《归队》超过70%的实景拍摄进一步强化了剧集的真实质感,长白山的林海雪原、衣物上的补丁与使用痕迹、旧物的自然包浆,细腻真实地复刻出那段历史。
《归队》最打动人心的突破,在于摒弃了对英雄符号化的描摹,赋予每个角色真实的人性质感与成长路线。鲁长山并非天生英雄,战友牺牲后他用颤抖的手点燃烟袋锅,细微动作中传递出铁血下的伤痛与柔情;汤德远更具层次,与战友重逢时刻想笑却先红的眼睛、伸出又缩回的手,精准刻画了一个普通人在信仰与现实间的深刻挣扎。大阔枝仅用一声斟酒时的轻叹,便道出乱世女性的坚韧与悲悯,打破了同类题材中女性角色常被符号化的困局;田小贵不幸沦为731部队的实验品,凭借痉挛的指尖与清醒的眼神之间的转换,诠释了肉体被摧残、信念仍不屈的抗争。正如剧中台词所言:“哪有小人物啊,都是为了家国拼命的大英雄。”这些有恐惧、有犹豫、有软肋的人物,让英雄叙事扎根泥土、深入人心。
剧集对“归队”的诠释,早已超越物理意义上的集结,升华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回归与坚守。鲁长山“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誓言,既是对战友的承诺,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凝聚力的深刻隐喻。汤德远从彷徨到坚定、兰花将匪窝改造为抗联据点、“绿林好汉”老驴子在两个儿子牺牲后仍然将第三个儿子送上了战场,这些转变揭示出抗联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绝境中的一次次抉择中淬炼而成。
该剧依托于丰富的细节将东北抗联的历史重现:高云虎祭奠战友时摩挲树上刻痕的手指、万福庆重逢时几乎破音的呼喊、田小贵就义前释然坚定的眼神……这些微小而深刻的瞬间,让“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的东北抗联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引发共鸣。《归队》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归队”,使当代观众得以从普通人的成长中,窥见一个民族脊梁的铸就历程。
(作者单位:金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