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孔子,我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句子吧。
若要问谁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恐怕非孔子莫属。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完《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一书,了解了孔子的非凡人生与精神境界,我被孔子的勤奋好学、坚持追求美好理想、坚定乐观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孔子能进身立世,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对文化的整理、保存和提纯者,首要的一点就是勤奋好学。
孔子自幼对祭祀等礼仪表现出浓厚兴趣,青年时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孔子晚年反复读《易经》,简册的带子断了好多根,“韦编三绝”的成语由此而来。孔子学《周易》,提出了“中庸之道。”他一生用行动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中周游七十余个邦国,向各国君主宣扬自己的“为政以德”“推行仁治”的理念,到处碰壁,屡遇困境和挫折,被围困、被讥讽、被冷落,却始终“乐以忘忧。”其中一次,在陈蔡的野外,被困七天,断粮,挨饿,孔子却诵读、唱歌、弹琴。
孔子的一生对“仁”道理想的追求与坚持,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坚韧不拔、永不妥协的精神力量。
孔子是中华文化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孔子表达文化理想的方式,在讲史、述史、修史中寄寓自己的思想。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强调了礼仪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提倡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礼的看法,体现了孔子人文精神的基本特点。他提出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
在春秋晚期文化断续之际,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倾注了主要精力和热忱,整理文献,对前代文明成果加以整理,删《诗》修《礼》,筛选、整理、修订《尚书》《春秋》,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就是办私家教育,打破身份限制,不问贵贱,是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家,他能够因材施教,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大家都知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者,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一生奋进,一生坚持理想,一生都在乐观中不断攀升进取,深广的心灵、深广的思想、深广的精神,展示的就是一个生命的大格局。
(作者单位:屯兰选煤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