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顶流 人间旷达一起来“韧性”吧读书孤岛与永恒春日感想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64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0

宋朝顶流 人间旷达

——读《苏东坡新传》悟豁达人生

蔡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不展现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可当我读完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后,觉得他不过是一个从苦闷中走向旷达的普通人,只是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豁达。

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以其典雅的文字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部传记出版于1983年,全书70余万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的苏东坡传”。李一冰在书中对苏东坡的每一首诗词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解读,辅之以正史和宋人笔记、墓志铭等史料,从碎片中还原了苏轼坎坷一生的连续影像。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方式,使得《苏东坡新传》在呈现苏轼生平事迹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了其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李一冰在书中对苏轼的悲欢洒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读者能够随着苏轼的遭遇和心境浮沉,见到一个有血有肉、立体鲜活的苏轼。

为官40年,被贬30年,苏轼这一生,晴天少,风雨多。

宋朝不杀大臣,大臣负罪,以贬谪为最重的惩罚。受党争牵连,他自请出京。而乌台诗案的降维打击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二品大员沦落成边陲小吏。

学士始以文章得,终以文章失。

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每一秒都在啃噬内心,只是他消弭了痛苦,从超越凡俗的旷达里获得了解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他没有消极避世,用一首《定风波》深刻洞察了人生无常。

很多人认为,正是乌台诗案的劫难,让苏轼涅  重生,脱胎换骨。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生来就带有的。苏轼的乐观豁达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是历经苦难洗礼,愈发熠熠生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通透,就可见一斑。

对于苏轼来说,功名利禄,离合悲欢,都会曲终人散,成为过眼云烟。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才是亘古绵延的人间宝藏。纵有失意困惑,也要纵情山水,得以自我超脱。而只有拥有这般风光霁月的胸怀,才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活出无限的人生精彩。

有了这样明澈潇洒的打底,才能在后来的黄州、惠州、儋州等九死绝地,自题“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像林语堂对他的评价:“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青山依旧在,万般皆自在。

从汴京才子到海南孤客,苏轼用65年的人生演绎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极致人生态度。这位在“地狱里也能活出天堂滋味”的大文豪,用诗文、书画、饮食与赤诚,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最为具象化的生命注脚。

生活的美好不在于外部环境的优渥,而在于内心体味的诠释。让我们以苏轼为镜鉴,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富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在平凡中照见诗意,于山水间觅得从容。

(作者单位:太原公司)

   太原公司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西山煤电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