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穿着长衫的孔乙已,卑微喊着童年旧友“老爷”的中年闰土,活成全家希望但却穷困潦倒的于勒……
当生命的年轮和人生的阅历精准触达的那一刻,似乎读懂了曾经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并在执手相看的当下,心怀戚戚。
“读懂已是书中人”,共情难免令人无力和惆怅,就像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所说:“如果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前途未卜,你会说前途无限,要是你站在终点看生命的轨迹,你就只能看见一条命定之途。”
在最懵懂无知的年纪,我们囫囵消化了那些最好的精神“细粮”。
但人生就是一场朝花夕拾,生命的底色最终会滋养现在的我们。
活成书中的某个人,未尝不是一种有力的论证,宽慰我们接纳命运的无常。
生命,是一个平常字眼,亦是一场宏大叙事。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命的基本意义在于生存和繁衍,是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的产物。从哲学角度看,不同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儒家哲学强调仁爱礼仪和社会责任,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的道德潜能和社会和谐。从宗教角度看,生命的意义往往与信仰和灵魂的永生相关联。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命的意义可能与个人的角色、地位、成就和社会贡献相关。从心理学角度看,生命的意义可以通过寻找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来实现。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它可能来源于个人的经历、情感、梦想和价值观。
生命的意义几何?!
(一)
朱自清在《背影》中开篇便交待“我与父亲不见已二年余了”“父亲差事交卸”“变卖家当、借钱给祖母办丧”。如果了解“背影”之后的故事,就知道造成这一切的源头,都因朱父纳妾等作风问题导致。
朱自清与父亲之间诸多龃龉,但在1925年他收到父亲来信,看到那句“(我)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禁伤怀,想到1917年的那个冬天,父亲爬过站台买橘子的背影,心潮难平,多年的矛盾化作了理解,父与子之间未曾有过的郑重道歉,都在亲情里泯去了恩仇。
“月有阴晴圆缺”,真实的情感都是世俗且复杂的。即便是最亲密的家人,也会有摩擦与伤害。我们要做的也只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细微处感受爱,因为总好过“无父可怙,无母何恃”的悲凉。
放下执念,认真体察;原谅一切,释怀所有。
不要陷在自我内耗中无法自拔,接纳自己的平凡,悦纳自己的拥有,这也许就是人生,也是生活,更是一种生命的意义吧。
(二)
当真正读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也不禁如朱自清那般感概万千——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地鸡毛中苟且着……也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默默在经年里喟叹一声“《匆匆》不复的光阴”。
几岁的时候,觉得二十多岁很远;到了二十多,又感觉四十来岁很远……
待步入中年,忍不住劝诫孩子们别虚度光阴时,忽觉上学那会的《匆匆》诵读声在耳边隆隆炸响!
生命就是这般轮回。人的一生也都轮回在了制心与觉醒间,而我们的领悟总是要慢半拍甚至更多!
鲁迅在《社戏》中回忆童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林清玄在《和时间赛跑》中怀念祖母:“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回头看,也只是后知后觉而已,我们究其一生追求的其实一开始就在。
《华严经》有教“靡不护念初发心”。
老聃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六祖慧能偈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纳兰性德词曰“人生若只如初见”。
时光汩汩向前,生命循环往复。
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个体微末如尘,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朱自清曾自我叩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他为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手中溜去而忧虑,为自己没留下什么痕迹而反省,然后不甘地呐喊:“为什么要白白来这世界走这一遭?”
他的懊悔与不甘以及蹉跎岁月的遗憾,我们又如何读懂?!无奈当时太年轻了。
不惑之际,只能提醒自己不要在庸庸碌碌中迷失自我。
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当下,体验生命的每一寸厚重,在不断地收获与放下间,砥砺前行……
(三)
生命开始,于不经意间早已埋下了向上向正向善的种子,润物细无声地滋长,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是踌躇不前,还是踟蹰不前,一个劲儿往前走,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我们多是普通的平凡人,惟有心有所信,行有所向,才能微光成炬,致以千里,达成生命的完满,无愧于来世界走这一遭。 (作者单位:太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