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总偏爱边关塞上。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在雁门关的山脊上泼下一片透亮的青蓝。天色清得晃眼,仿佛被高山劲风反复擦拭,连一丝杂云都无处栖身。风自隘口呼啸而过,带着塞外的凉意,卷起衣角。远处植被早已着黄泛红,落叶悠悠飘散在陡峭的山崖间,为这秋日雄关更添几分苍凉与壮阔。
沿紧促的石阶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似踩在历史的脉搏上。这些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头,承载过戍边士兵的脚步、商旅驼队的蹄印,以及烽火岁月里的仓皇与坚毅。青砖黛瓦在秋阳下泛着沉静的光泽,墙缝里钻出的枯草随风摇曳,那是时光留下的细碎印记。
登上关城,视野豁然开朗。古老的防御工事如蛛网般铺开,瓮城、箭楼、烽火台星罗棋布。抚摸着斑驳的砖石,指尖能触到岁月的粗糙质感。一门门锈迹斑斑的铁炮静静伫立,炮口指向关外辽阔的草原,仿佛仍在警惕地守护着身后的山河。恍惚间,雄浑的鼓声从远处传来,眼前似浮现千年前的景象:身披铠甲的士兵在城墙上奔跑,旌旗猎猎作响。
站在关城最高处,一幅奇妙的景象展开:关口这边,羊群如白云般流动,草原的辽阔扑面而来;另一边,是金黄的田野与炊烟袅袅的村落,农耕文明的安稳气息浓厚。一座城墙,清晰地隔开了游牧与农耕两种生活,也见证了它们的碰撞与交融。千百年间,马蹄声与犁铧声在这里交替,战争与和平反复上演。险峻的山岭环抱雄关,如天然屏障守护中原。深谷云雾缭绕,栈道在峭壁间蜿蜒,让人感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年前,是谁曾站在这片山岭上,望着关外的方向思念远方的亲人?是十七八岁的少年郎,告别了家乡的爹娘,背着简陋的行囊来到这苦寒之地;是有家难回的将领,在烽火台上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乡愁;是守关的老兵,把青春与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却再也没能踏上归途。“雄关漫道真如铁”,他们远离亲人,守卫故土,只为心中那份朴素的信念。他们的身影,早已融入城墙砖石,化作山岭脊梁。
夕阳西下,雁门关被染上温暖的金色。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将千年故事藏在城墙褶皱与秋风呼啸中。回望雁门关,它在夜色中沉默伫立,像一座永恒的丰碑。那份为信念坚守的执着,那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如秋风般,在每个来过这里的人心中,留下永不消散的回响。
(作者单位:屯兰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