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一直以来有个愿望,就是想认真读读那本外国人写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看看他到底写了些古代中国的什么。尤其是这两年构建“一带一路”成为热门话题,这个愿望就更加强烈。最近,终于有时间把这本书找来通读了一遍。
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威尼斯富商家庭,逝于1324年。据称他17岁时,随父亲和叔叔前来中国,历时4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见到元世祖忽必烈。他在中国度过了17年,到过许多城市。回到意大利后,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入狱。《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就是在狱中由他自述,他的狱友记录而写成的一本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有多种,历史上曾有许多人对他是否来过中国有怀疑,说他是根据当时波斯的导游手册,还有从到过中国的商人那里听来的讲述,再加上那位有天赋的狱友的生动想象,合成了这部著作。当然争议越大,反倒让人越想钻进这本书去看看。
手中的这本,是2009年根据梁生智1998年翻译的版本印刷发行的。全书在“小引”之后分为四卷。第一卷,从小亚美尼亚到大汗上都沿途各地的见闻录;第二卷,忽必烈大汗和它的宫廷,西南行程中各省区的见闻录;第三卷,日本群岛、南印度和印度洋的海岸与岛屿;第四卷,鞑靼诸王之间的战争和北方各国的概况。而马可·波罗行走的这条路线,恰好和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高度吻合。
游记细述了他从意大利出发,穿过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到帕米尔、到喀什、到敦煌、到上都(今多伦附近)、到大都(今北京)的行程和沿途的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描写了元朝中国北方、南方的物产,各城市的纺织业、制造业的发达和街市的繁华,使没有机会来中国的欧洲人了解了东方文明。
书中详细介绍了元朝首都“汗八里城(汗八里,据说是突厥语音,指北京)及其人口与商业”,说它“居民的人数之多,以及房屋的鳞次栉比,是世人想象不到的”,而且“商人们和来京办事的人都住在近郊”,“这些人各怀所求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都会集中在这个城里”,“契丹(中国)各省和帝国其它地方,凡有值钱的东西也都运到这里。”
游记介绍了众多“雄伟富丽”的都市,如成都、南京、苏州、镇江、常州等。马可·波罗还自称曾受大汗之命,在扬州做官主政三年。他们还帮助大汗打仗,夺取过城池,但这些都无从考证。
读者作为一个山西太原人,当然关心马可·波罗到过山西吗,到过太原吗?真到过!在介绍完汗八里后,书中接着介绍永定河、卢沟桥,然后“从涿州城向西走十日,经过契丹,到达大因府。”书中注释“大因府”就是太原城。而且说:“沿路经过许多美丽的城市和要塞。”从河北到山西走北路,的确是有许多关隘即要塞的,像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等等。“这里的制造业和商业十分兴盛,并有许多葡萄园和耕地”,是不是就是指清徐的葡萄园和各晋商大户。接着,书中又讲到了到大同府,讲到了平阳即临汾城,说“城内同样有许多商人和手艺工人,丝的产量也很丰富”。
在写作表现方式上,《马可·波罗游记》的开篇部分,有点像其它欧洲古典文学书,透着一些神秘和宫廷特色,但中间部分却像是地理知识介绍或是旅游介绍,有不少段落,语句重复,显得枯燥。书中有许多插图,构图方式都颇具欧洲版书籍插图的风格。
神奇、夸张和荒诞,在书中也偶有出现。如某地的人精通巫术,能让寺院的偶像“说话”,还能“使白天变成黑夜”,“还能变化出许多幻术”。更离奇的是某岛国,居民长的和狗一样的头;某地有一种猛禽,能从天上飞下来叼走大象去吃。
《马可·波罗游记》一直为世人所关注,而且被多国拍成电影、电视剧。不管后人怎样评说,从研究历史或是研究地理角度上讲,特别是为探讨“一带一路”的历史演变,这部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为集团公司机关退休干部)